时间:2021-02-27 21:19:55 :“新新闻主义之父”汤姆-沃尔夫逝世享年87岁 | 浏览量:59676
家彩网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我愿意陪你走。川航机长刘传健妻子:爸爸过世那天他都还在备勤
(两会访谈)祖孙三代的“毛乌素”之“征”:从“满眼黄沙”到“塞上森林”
中新社西安2月27日电 题:祖孙三代的“毛乌素”之“征”:从“满眼黄沙”到“塞上森林”
作者 阿琳娜 张一辰
“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从‘林进沙退’到大漠绿洲,我们要的不仅是‘榆林绿’,更是‘榆林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说,只有持续治沙,才能让绿水青山的颜值提升、“金山银山”的价值显现。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曾经是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70年前的塞上榆林从春到冬狂风席卷沙尘,北部黄沙滚滚,南区尘土飞扬。当地民众一度饱经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之苦。
石光银就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定边县的一个村子里。“风沙给乡亲们带来的苦难,带来的贫困,我记忆犹新。”石光银说,童年时代,一场场风沙,使庄稼、房屋都被沙掩埋,因为风沙危害,迫使他们家九次搬家。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治沙。
三十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一伙陕北硬汉,在承包的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沙漠虽添新绿,但石光银的儿子却在从银川调运树苗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石光银将人生最大的悲伤埋进了毛乌素,也把对儿子的思念深埋于心,继续在治沙的“战场”上奋斗。
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一代代的榆林治沙人,用自己的汗水与奋斗,使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治理后的毛乌素开始向人们回报生态、产业与社会效益。近年来,榆林推广油用牡丹、长柄扁桃、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同时,林木种苗、园林花卉、林下经济等产业也蓬勃发展,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成为如今的宜居之地。
“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向沙漠要效益。”石光银和他的团队制定了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走“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使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依托林草资源发展牧业,通过产业带动,实现集体致富奔小康的发展战略。
熟悉石光银的人,都知道他常说一句话——“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就是治住沙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鉴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很大,石光银近年来开展了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面积已达5万亩,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达一百多万株。
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榆林持续大规模造林绿化,推动“塞上森林城”发展,同时以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核心,打造新时期榆林防沙治沙名片。
“如今的绿色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守住、守好,还要再添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石光银说。
如今,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也加入到治沙造林队伍中。大学毕业后,主修林业技术的石健阳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榆林“第三代”治沙人。
“我爷爷出生在沙漠中,与沙漠较量了一辈子,我要把治沙这根‘接力棒’拿稳。”石健阳说,虽然从小耳濡目染,对治沙有一定的认识,但还远远不够,做一个合格的治沙接班人,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完)
据《今日儋州》3月9日消息,3月8日下午,海南儋州市委书记袁光平率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在该市商业广场的美食一条街点餐消费。袁光平表示,当前儋州已降为低风险地区,餐饮行业恢复经营已具备基本条件。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帮助餐饮企业逐步恢复堂食供应,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
袁雅冬曾参与抗击非典,她介绍,在医疗队个人防护方面,除了反复培训,更注重实际操作,要求“穿要严实,脱防污染”,从进病区到出病区,院感老师注意检查、时刻提醒,确保不出纰漏。援鄂医疗队还协助医院完善布局和流程,例如在病区门口增加缓冲区,加强医院洗衣房、消毒室、检验科、休息区等区域消毒管理。另外,医疗队在生活住宿方面也加强管理,在酒店加强消毒,尤其是走廊等公共区域。